银行加大力度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透露出什么信号?

2025-03-12 09:54:55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

  银行业正加大力度转让个人不良贷款。

  据银登中心,3月11日,平安银行公告称,拟通过银登中心开展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业务未偿本息总额约1.19亿元,转让起始价700万元。未偿本金总额中含信用卡年费、刷卡手续费、取现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这只是近期频繁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的一笔。澎湃新闻据银登中心披露的公告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2月27日-3月11日,便有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项目。扣除重新挂牌的项目后,涉及未偿本息总额约112.13亿元,其中因信用卡透支而产生的个人不良贷款约18.6亿元,因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所产生的不良贷款约93.22亿元。

  这一转让数额已高于去年整个一季度的数据,且因信用卡透支所产生的不良贷款资产包大幅增加。银登中心发布的《2024 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披露,2024年一季度,银登中心批量个人业务不良贷款包括个人消费贷款30.3亿元,个人经营类贷款7.5亿元,信用卡透支5.3亿元,合计43.1亿元。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澎湃新闻分析称,不良贷款转让金额增多、速度加快主要是因为,个人类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范围扩大,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批量转让许可,从而通过批量转让来处置不良资产。同时,随着理念的转变,一些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自身催收等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更多金融机构为了提高处置效率选择进行批量转让。

  具体到信用卡透支所产生的不良贷款而言,董希淼表示,在经济下行周期,部分借款人信用情况恶化,部分业务如信用卡业务不良资产有所增多,导致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需求增加。

  澎湃新闻注意到,除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大幅增加外,该业务的转让起始价远低于未偿还本息总额。比如,平安银行一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还本息总额为4.04亿元,转让起始价为1692万元,较未偿还本息总额折价95.81%;民生银行一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未偿还本息总额2.36亿元,转让起始价1890万元,较未偿还本息总额折价91.99%。

  澎湃新闻据银登中心披露的数据计算,2月27日-3月11日披露的个人不良贷款资产转让起始价总额约为6.23亿元,较其未偿还本息总额折价94.4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院娄飞鹏对澎湃新闻分析称,今年以来资产包的转让起始价低,除了银行为稳定资产质量加大处置力度外,还有转让资产包中的不良贷款本身存在逾期时间长、回收难度大等因素。

  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等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此前,原银保监会发文明确试点开展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首批参与试点的机构包括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等。

责任编辑:张小容

免责声明:中企财经网内容来源于本网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阅读

  据银登中心,3月11日,平安银行公告称,拟通过银登中心开展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业务未偿本息总额约1.19亿元,转让起始价700万元。未偿本金总额中含信用卡年费、刷卡手续费、取现手续费等相

2025-03-12

  昨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公布一则批复显示,核准张强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2025-03-12

  闻泰科技日前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股东闻天下质押2250万股给浦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质押融资资金用途是“自身经营”。  此次质押后,闻天下及其一致行动人张学

2025-03-12

  3月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就推动耕地保护数智化转型、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2025-03-12

  近日,恒丰银行参加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中国边会,共同发起了《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发表专题演讲。

2025-03-11

  近期,多家银行对美元存款产品利率进行下调,调整后,美元存款产品的年利率普遍降至3.5%以下。

2025-03-06

热门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电话:0875-2128698 传真:0875-2128698 投稿邮箱:516770808@qq.com 值班编辑QQ:516770808 广告投放:1828751675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营业许可证:530502100020697 ICP经营许可证:滇ICP备13003931号-6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50203402011号 中企新传媒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5-2128698 18287516758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滇公网安备53050202000810

技术支持:九龙网

免责声明:本网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